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节(第2页)

沿着玻璃江继续上行,便可以见到一处小山临江而卧,山势低矮,形似蛤蟆,此山也因为山形,被称为“蟆颐山”。

蟆颐山侧,坐落着一座小城,因如眉的山势而名,这便是嘉州和成都府的中转地——眉山城所在。

这里距离嘉州和成都府,刚刚都是一百六十里,是一处位置绝佳的水运交通枢纽之地。

地方不大,却甚是繁华,整个眉州,计户三万,州治编民户数五千。

大宋辖制,分路,府,州,军,县。依人口和繁华程度,又分为赤、畿、望、紧、上、中、下。

其中的赤、畿,多为京师和天下重镇。而眉州虽地处边陲,但下辖三望一紧四县,在益州路十二州中能排到第四,洵为上州,端是繁华。

如果从南门码头上岸,路过野亭,会看见城郊两侧都是田地,藕池,这是李冰当年水利的遗惠,正是芙蕖艳放之际,田园风光,煞是好看。

眉州藕,天下驰名。

农家周围,多还有一圈芋地,品种一般是当地所产的红嘴芋。

此地物产丰美,红嘴芋味道一般,因此吃的人反而不多。不过这芋头叶子与美人蕉相似,红边绿心,甚为可爱。

除了度荒,人们其实多把它当做绿化使用。

城南有一座石桥,本地人叫它南桥。过得南桥,便是低矮的土城墙。

当年宋军入蜀后,仅保留了四座城池,眉州城新靠近西南边陲,算是幸存者。

城墙上有一座门楼,上有三个大字——“文明门”。

从文明门进入城中,一条笔直的青石板大路延伸向北,大路两边房屋渐次稠密。

贴着城墙根,右手看过去不远,是一座官亭,名叫摘桂亭,亭后还有一所楼阁,是魁星阁,眉山驿所在。

大路的左边,则是曙远楼,可以在楼上胜揽玻璃江的江景。

大宋节日不少,二月二,三月三,这里有花市,蚕市,无论城乡,男女老幼云集于此,热闹非凡。

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,又有一座小石桥跨溪横卧,桥名“通津桥”,意思是城中人出得此桥,那便是要前往码头,走水路通大津了。

经过桥边的土地庙,前行数百步,便到了眉山的核心区域。

先是道路东面边的文庙,学署,然后是眉山书院。

书院后面,东方的小丘上,还有一栋大型宫观建筑,形制和精美都是眉山之冠——文昌宫。

而道路的西面,则是最繁华的商业地带,各色行铺鳞次栉比,招牌林立。

其中有一个小巷,是四川最重要的行业——纺织业的眉山集散中心,称为纱縠行。

这些大商行大店铺,应付的是嘉州府和益州府来的大商家,属于此时的高尚社区,也是本地的上流社会大家族,所谓的“江卿”世家的聚居地。

这其实是民间习俗,当然是门阀制度的未灭余烬,国家不提倡,民间却又禁止不了,南北皆然。

江卿世家,世代通婚,外姓纵然富裕,也难结秦晋。

小商贩们和下层社会也不是没有去处,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,有连续两个十字街口,使眉山城的大街道和城墙结构,合起来如同一个四方开口的“用”字。

两个十字街口上各立着一座底部四通的高台,台上还建有楼宇,楼宇青瓦覆顶,飞檐对望,算是眉山镇的标志性建筑——大庆楼。

两座大庆楼,都是官方建筑,上层设有钟鼓,平日里不会对外开放。

不过因楼下地势开阔,可供避雨,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便利场所。于是连同两座楼之间的街面,不知从哪年开始,自发地形成了一座集市。

小商贩们贪图这里的阴凉爽利,都爱在这里扎堆,居民们也喜欢在这里交流信息,闲话家常。

眉山是附廓县,因此有两个衙门,州府和县府,都坐落在高级商业区和普通商业区的交界之处。

继续向北,石板路的两边,右手还有火神庙,节孝坊,左手则有玉清观,东岳庙。

www.8lwx.net 八楼文学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