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6章 李世民的官爵问题(第2页)

而司徒,尧时舜为司徒,其后司徒这一官职依旧活跃在周朝。而不论后来的司徒职权如何演变,有了这一历史,这个官职就不是能够随随便便是个人就加封的,嗯,前提是正常皇帝。

汉朝初年。

刘邦同样大为震撼,自大汉建立起来,他就在兢兢业业铲除诸侯王的势力,也确实打算给刘氏宗亲封王。

李世民确实是李氏宗亲,但这也不是说李渊就能这么封赏啊。

而且,“乃公怎么觉得,那个天策上将不完全是一个虚职荣誉称号呢。”刘邦摸摸下巴上的美髯,他总觉得这个天策上将不是单纯的荣誉奖,而是带有一定权力的。而要真如他所推测,那就是真完蛋了。

不说别的,还有那个陕东道大行台,把“行台”变成“大行台”,必然有意义,不是管辖范围扩大,就是行政级别上升。

明朝,永乐年。

朱棣看向儿子和孙子,顺嘴提问“你们两个,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?”

朱高炽和朱瞻基对视两眼,随后朱瞻基开口回答“孙儿认为,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唐太宗是自己经过数次征战、立下功劳。”

给一个才华卓绝、功绩彪炳的人这么多权力,而这个人又有可能合法继承皇位,就是在放虎归山。

【在这里,我们大致梳理一下李世民的这些头衔。】

【先说太尉和司徒,这两个官职都历史深远,起源于上古时期。自秦朝开始,太尉成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,与丞相共理政务。而到了东汉,就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其后三公逐渐成为荣誉虚衔,变作给有功大臣的加封称号。】

【接下来是尚书令,这里再补充一点,武德八年的时候,李世民又加领中书令。】

【尚书令和中书令同样出现很早,但当时并非朝廷要臣,实权有时较高,但官阶一直较低。】

【而到了隋朝,杨坚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,又结合自己的经验,建立了三省六部制,而唐朝沿袭了这一制度。】

【其中,三省为中枢机构,分为中书省---负责起草诏令,最高长官中书令;门下省---审查诏令,有封驳之权,最高长官侍中;尚书省---负责执行诏令,最高长官尚书令。】

汉朝,元狩四年。

看到杨坚设立的三省六部制,刘彻陷入了思考“这个三省六部制倒是对权力划分很清楚。”确实有利于皇帝行使权力,又有一定的监督能力。

“不过,按照这个职能划分来看,尚书省未必能够占据权力中心。”简单来说,尚书省就是负责执行,而有时候,制定计划的人就会比执行的人权力更大、更加关键。

至于说太尉和司徒的虚衔,有虚衔就足够了,李世民自己有功绩有名望,再加上太尉司徒的名头,是能够再聚拢一些力量的。毕竟,虽然整体上三公都变成了虚衔,但放到一个具体环境下,特别是唐朝这种草创阶段、各方面都需要从头梳理的情况下,有个名头还是不同的。

隋朝,开皇十八年。

杨坚有些微妙,他不好说李渊是单纯地给李世民了一个尚书令的职位,还是因为存有制衡防备的心思。

毕竟,正如另一个时空的刘彻所想,有时候,那个制定计划的部门就会比执行计划的部门更加关键、更接近权力中心。就像大隋,如今权力已经逐渐侧重于内史省(中书省)和门下省,所谓的宰相也更多指的是这两个部门的长官。

但唐朝那是开国时候啊,和大隋经过数年展后并不一样。

【其实,在隋朝,从隋文帝末期开始,真正能够称得上处于权力核心、行宰相之职的已经不包括尚书省,只有参与诏书制定的中书省和门下省。其后隋炀帝期间也不例外。】

【但是李世民成为尚书令时,正是唐朝开国初期,在这个时候,四周势力割据,天下初定。唐朝根基未稳,那么执行政策的部门依旧很重要。因为,他们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国家力量和资源,并且有权力对这些力量和资源进行调动与整合。】

【在这样的环境下,李世民还是能够接触到不少重要内容。而且,因为朝代初立,所以各项事务其实都要经过尚书省这一执行部门来处理,这对于李世民挖掘力量的帮助可想而知。】

宋朝,开宝元年。

“确实如此。”赵匡胤对比了隋朝、唐朝不同时间段三省的权力大小、与权利核心的远近关系后,赞同了这一分析。“不说隋朝,就以唐朝来看,其实到了唐朝中后期,还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更为关键。”

www.8lwx.net 八楼文学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